自2014年执政以来,莫迪政府先后以“印度制造”(Make in India)和“自力更生印度”(Atmanirbhar Bharat)为旗帜,通过放宽外资准入、政策向私营企业倾斜和军售外交等举措,试图重构印度国防工业体系。

印度官方数据显示,印度武器自给率从30%~50%跃升至65%,国防装备基本实现在国内生产。国防生产中的私营部门参与度也不断提高,2023-24财年相较2016-17财年私营部门的生产值增长89%。国防出口也快速扩大,从2013-14财年的68.6亿卢比升至2023-24财年的2108.3亿卢比,激增30多倍,覆盖全球百余国。

这些数据被包装为“历史性突破”,莫迪在2024年印度独立日纪念活动时更是宣称“印度正在崛起为全球性国防制造中心”。

然而,光鲜数字的背后,印度国防工业却深陷“遮羞布困境”——统计指标令人印象深刻,但和实际能力的系统性缺失形成尖锐矛盾。

例如,“光辉”战斗机虽被印度标榜为“国产典范”,但其发动机、雷达和机载弹药等关键子系统仍依赖进口,国产化率不足60%。

再如支撑印度军售增长的明星武器存在两种典型模式,一类是与外部大国合资研发的项目(如俄印联合开发的“布拉莫斯”导弹),印度在这类合作中缺乏独立的技术标准制定权与完全的出口决策自主权;另一类是面向特殊市场的交易(如对毛里求斯出口的近海巡逻舰),其订单依赖特定地缘关系或援助性质安排,难以形成可复制的市场化出口模式。

新澳门彩天天正版免费
新澳免费资科大全
全年免费资料大全
澳门天天彩大全
新澳门正版免费

地图